简介:南辛庄天津市武清区大碱厂镇南辛庄村地处武清杨村北侧运河岸边,处在运河郊野公园的龙头位置,水美,天蓝水清,网址:www.nanxinzhuang.com.全村有在藉户212户,人口734人(含非农人口82人)。其中,农业人口652人,有党员25人。全村有在案土地1270余亩,其中住宅用地约215亩,企业用地约80亩,土地发包外租约250亩,坑塘发包约76亩。村内还有土地约636亩,坑塘21亩。南辛庄村,在明清时期村头就有码头,无数的官船、商船从村前经过,南方的木材、丝绸和北方的砖瓦、石材因为有了运河得以水运到本地,南辛庄就成为船家中途停靠的一个运河码头。到建国前时这附近村庄还有寺庙,寺庙建筑有巨大的石材和大木栋梁可以证明当年的码头发挥过重大作用。建国后,这里还有码头,但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码头用得越来越少。随着大运河开发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南辛庄码头又在原地建起来了,只是当年漕运的功能已经不再存在,更多突出了它的休闲娱乐景观功能。离南辛庄村仅500米是武清最大的水利枢纽---八孔闸,是武清城区到天津丁字沽一带的河水的上源。在这里,东西向的龙凤新河分三重河道与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交汇,造就了南辛庄运河水乡的景致,这里风光迷人,碧波荡漾,水绿花香,莺歌燕舞。几座古朴壮观的桥闸点缀其间,使得秀美景色锦上添花。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建起了减水坝并开挖了减河,使每年伏汛期间,上游洪峰下来即被减水坝顺利分流。因此,此后十余载此处再未决口。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在南辛庄村南曾立御碑,即“导流济运”碑。八孔闸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它是历代帝王南巡的必经之地。史料载,清乾隆帝八次巡经此处,其中有两次留宿八孔闸行宫。乾隆32年,皇帝下江南,回京途中住在八孔闸行宫,拜谒爷爷康熙的御碑,召见武清知县吴翀(冲),问民疾苦,阅示北运河道及堤防。下旨拨帑银(银两)将运河的八里河道裁直,把分洪峰石坝外面的大坑填平,再用石头砌成海墁,疏浚引河,两岸筑堤。乾隆皇帝当天诗兴大发,作了三首五言诗,其中一首写道“导流还济运,圣训九昭垂……”。工程竣工后,知县吴翀向朝廷请示,建御诗碑一座,为皇上歌功颂德。即“导流还济运”碑。南辛庄香油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香油产业较为发达。有史料记载,清廷曾在此设立筐儿港码头,并在此建有行宫,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曾住该村附近,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在此留有石碑。据传,康熙帝曾在此视察运河水情,来到南辛庄旁的运河行宫。一行人正在街上行走,忽闻一阵浓香,便问陪同官员哪里飘来的香味,手下人回答说:此处有小磨香油坊,此香是从香油坊传来的。康熙帝非常高兴,向前走了一段距离,便见一幌在不远处飘扬,上有斗大四字:朱记油坊。进到油坊中,但见炊烟袅袅,大锅炒芝麻热气腾腾,另一锅内香油枣红香亮,康熙爷大喜,对随从官员说:这是绝佳供品。随即封了十坛送往北京。康熙吃饭时品尝香油所拌制的菜肴,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吩咐地方官员,扩大芝麻种植,大力推广小磨香油地加工,所有油坊所产油由朱记油坊进行品级,一等上贡,二等交官府统管,余下的自由销售。至此,流传数百年的小磨香油广为人知。南辛庄村是“香油产业北方第一村”,日可产香油30吨,可称是“百里飘香”的村庄。原来村里有香油坊十几个,现在村里仍有9个(近10个)。其中朱记、谈记香油在周围几十公里最为有名,经常有人专门开车过来买香油。为促进村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南辛庄大胆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尝试。南辛庄村从今年5月开始成立天津市南辛庄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或现金形式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村庄管理模式和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巨变。合作社出资建立四个子公司。其中三个独资子公司,分别是:天津市南辛庄香油销售有限公司、天津市南辛庄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南辛庄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一个合资子公司:天津市南辛庄小磨香油生产有限公司。村内健全香油产业公司化运转机制。村委会以厂房评估价值160万入股,与原南辛庄油厂合作开办天津市南辛庄小磨香油生产有限公司。南辛庄油厂无偿转让南辛庄商标。香油生产公司负责生产香油,公司经过自我改造,生产机械得到技术提升,工艺流程得到固定,获得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标志。同时在通过检验,达到质量标准前提下,从村内各小作坊购入香油,之后统一包装,供货给销售公司。香油销售有限公司由合作社全资注资50万,由生产公司购入香油,统一对外销售。对外招聘业务经理,开展对外营销。目前正把香油产业与都市型农业、旅游业发展有效结合,推动南辛庄香油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营销推进南辛庄的香油进大型食品加工厂、进大型超市、向国外出口。
企事业单位:中富染整公司,华强纸制品有限公司,伟家工贸有限公司,南辛庄村民委员会,天津三卓韩一精密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