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虎头崖镇冯家村

简介:

冯家村属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虎头崖镇。友好好客,英才辈出,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冯家村与周边地点:幸福桥,丰于村,于家村,西王家村,姚家村,埠孙村,西葛家村,西高家村,金庄村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明洪武二年,冯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冯家。
​【地理实体】冯家位于神堂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烟(台)(头)公路西侧,小宋河上游北岸。长方形聚落。全村139户,545人。耕地117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有苹果。​
据《四续掖县志》乡社记载:第二区公所在东宋村,路南乡公所在高家,领五村:冯家、姚家沟、高家、南张家。四至:东北至城二十五里,邻一区三合乡公所六里,西至虎埠乡公所一里,南至九区杲村乡公所七里,北至本区公所十一里,邻柳行乡公所三里。
​【姓氏源流考】本村冯氏一族系,冯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所以冯简子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因此冯文孙(魏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史称:冯谖[xuān](生卒年不详),一作冯驩,战国时期齐国人,是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冯唐,西汉内史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据史洪涛先生撰《莱州市农村史话》姓氏与村庄的创立说:冯姓出自春秋时期。来源有二:一是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二是郑大夫冯简子,因功被封于冯邑 (今河南荣阳西),子孙以“冯”为姓氏。冯姓在莱州市建立了7处村庄:城子:明洪武二年,冯满喜兄弟三人由四川迁此立村。冯家:明洪武二年,冯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昌邱:明正德五年,冯、蔡二姓在此居住。清初,演变为简称昌邱。滕冯:明景泰年间,滕、冯二姓由柳园滕家(今金城镇滕家)迁此立村。北冯家;明末,冯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东冯家:清康熙十九年,冯姓由邻村北冯家迁此立村。鹏鹤顶:清康熙年间,冯姓由北冯家(今三元镇北冯家)迁此立村。其后明初徙居掖县龙德乡翟村社在小宋河上游北岸建冯家村。
​据《莱州市志》记载,烈士名录,冯家村:冯世财、高云瑞、冯经章、冯国善。
冯家村内及附近企事业单位:星王种业有限公司,冯家木片加工厂、虎头崖镇阳光幼儿园、豪凯商贸、三木园艺、老王饭店、宝哥西红柿采摘园、私人定制、振兴定制家居、高端家俱全屋定制、永兴钢结构、西王嘉扬综合商店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

微信加入冯家村


更多冯家村信息 扫码关注

如何找到冯家村?

1、搜“亿个村”。
2、依次点击: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虎头崖镇>冯家村。

冯家村网站使用说明

1、“写简介”可以修改简介;“发图”可以发布与本地相关的图片;“留言”可以给本地留言;“发消息”可发布与本地相关的消息。
2、为了提高寻亲成功率,寻亲最好先关注公众号后点进村,发布一张手持带有寻亲信息(先将信息用粗笔写到纸上)的图片
注意事项:发布内容请不要重复发送;涉及个人隐私请用李某张某等代替,请勿侮辱他人;寻人问事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