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东城街道胡梅涧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0公里,巨洋湖(冶源水库)北3公里的弥河东岸,属于全东城街道的西南边陲,东与胡家官庄、西寨接壤,南与孔村相邻,北与郭沟、朱位毗连,西与冶源镇洼子村隔河相望。
胡梅涧村现有891户,2492口人,村中马姓约占总户数的98%,其他姓有王、江、张、冯、李、窦、段。全村耕地面积2740亩,以粮食种植为主,属临朐县万亩良田中心村。村庄早期形成于汉代,隋唐遗存可见。明初由胡姓、梅姓立村,人们居住于发源村东向西流入弥河的小溪两侧而取名胡梅涧。崇祯四年,状元马愉第五代孙马讲迁入,自此马姓繁衍,后王姓迁入,胡姓、梅姓迁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村民辛勤耕耘,崇尚节俭,尊教重学,将村庄建设为美丽富庶的家乡。其中尤以蚕茧业为盛。现位于胡梅涧村西北、政通路北首的村委大院前身,即为1955年临朐县创建的养蚕所,占地12亩;后成为临朐县委党校,党校撤离后闲置几年,1967年后成为胡梅涧小学、胡梅涧初中,1984年1月 16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胡梅涧联中,至1996年9月该联中全部合并到七贤中学。之后胡梅涧小学合并到孔村小学后,此院落成为村委大院。
胡梅涧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广为流传的《庄农日用杂字》,即出自状元马愉第十一代孙马益著之手;马同秀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创作的《陈毅打场》获1982年全国优秀剧本奖。马子英,1936年考入山东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到临朐,与高奋等人一起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与于超,于杰,高奋等成立了临朐县抗日救亡团,1943年任八路军115师教导旅参谋长,牺牲时年仅30岁;1959年马惠英拍摄的三幅作品《欢庆人民公社成立》、《第一天上课》、《大学生在工厂实习》被选进国家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出版的《中国》画册;马志伦1939年从军,身经百战,60年代初,在中央军事学院深造期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5年,马克宽代表村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65年马永铭代表海航部队参加中央科学发明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7年马兴全出席海军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接见;1984年11月,马居昌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受到杨尚昆、杨德志、余秋里、王震、王兆国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胡梅涧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岗位,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1995年至1997年,马振岗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97到200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后参与香港回归全过程;90年代末,马鸣堂主编《农村股份合作制指南》,出版《农村经济改革的调查与思考》、《城乡改革纵横谈》,受到朱镕基总理的接见。全村获博士学位的 16人,获硕士学位的28人,获学士学位的32人,县级以上干部40人,正科级干部26人,高级职称20人。其中一门两博士三硕士传为佳话,犹为村庄添光彩。
村庄的面貌日新月异,村民住的是砖瓦房,厦子屋,宽敞明亮。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梅溪、涧南两主街,贤德、仁德、祥德三小巷,七条大路通无阻,分别是东风、顺风、讲贤、政通、旨门、太和、田园路。主要街道路灯亮,房前屋后明晃晃。梅溪、涧南主街上,26幅《庄农日用杂字》图画绘在墙。两街两头皆巨石,宛如龙盘与虎踞。村容村貌大变样,美丽乡村已上榜。2021年7月临朐县人大党委会主任王晋成来我村调研,2021年11月临朐县委书记杜建华来我村调研,村容村貌的建设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胡梅涧村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兴盛时期。一是合作化时期,胡梅涧创办了全县早期的高级合作社,为全县合作社的发展打开了局面,被树立为全县先进典型。二是人民公社时期,社员、群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积极支援国家建设,在嵩山水库、冶源水库等重大工程中出工出力,不计个人得失。积极缴爱国粮、战备粮、抗灾粮,为国家多作贡献。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村民不再是单一的从事农业生产,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富强。畜牧业发展成为村民收入的强项。出国打工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惠及了胡梅涧人。眼下在新一届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迎来了第四个兴盛时期。靠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宗旨,凭着新一届村委领导班子的苦干加巧干,有着上级的支持和关怀,指着全体党员群众的合力拥护和奋发,胡梅涧村的发展将步步登高。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