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八受村位于启蒙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临留洞村,南与黎平县平底乡乌勒接壤,西接固本乡瑶里村,北靠苗埂村。八受村境内地形复杂,乌下江东南而来,在此纳接了2条溪水、绕了一个大湾后荡荡往西北流去。八受,侗语称之“bax?xiup”,意为居住溪冲口,与高受(侗语“高蓄”)相对应。跨居乌下江两岸,四周青山环列。清代为龙里长官司属地,民国时期除上寨、湾塘、平寨属固本乡外,其余自然寨属启蒙乡,为第四保,置归更(猛馁于1945年8月4日由固本乡析出,划归启蒙乡),高凸属启蒙乡第五保(置雄黄)。1951年上寨、湾塘、平寨属固本乡,其余自然寨属启蒙乡,为第四村(驻归更),高凸属第五村(驻雄黄)。1953年民政建政时上寨、湾塘、平寨属民主乡,其他自然寨属胜利乡,高凸属雄黄村。1956年5月上寨、湾溏、平寨由民主乡划入胜利乡,高凸由雄黄村析出划入。1957年八受村析出划归固本片区,1958年1月由固本片区析出划入胜利乡。1958年9月属胜利公社,1961年11月属启蒙公社,1963年1月属胜利公社,1968年11月属忠东公社(启蒙公社),1970年4月属胜利公社。1976年8月胜利公社驻地甴便晃迁至八受。1984年3月属胜利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启蒙镇。
村辖上寨、湾塘、平寨、猛馁、归更、高凸、高受、果两、扣昂9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村民委驻八受。2005年末,全村有244户,1117人,劳动力792人。侗、苗、汉三个民族杂居,侗族居多。村民有欧阳、廖、王、杨、吴、罗、李、龙、黄、颜、马11姓,其中廖姓于明朝末年最早迁入,欧阳姓人口较多。
八受地处乌下江中游,上可通黎平,下可达河口和县城等地。周边森林资源丰富,清乾隆初期,八受是乌下江流域仅次于河口的木材集散地,商贾来往频繁,其中有许多商人就是看中八受优越的经济环境而在此长期定居。村民或上山造林,或下河放排,或从事木材买卖,多数人生活殷实。民国27年(1938)6月14日,平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水。是日深夜,人皆入睡,洪水迅猛而至,倾刻间,全寨30多户,100多人,以及奉命清乡驻扎八受的第五区义勇壮丁队70多名官兵连同枪械被大水卷走。沿河被冲走木材更是不计其数。廖光本、吴国兴二人被冲到天柱县菜溪,遇彭姓的一好心人派人救上岸,在他家小住几日,待身体恢复后才回家,姓彭的还送他俩每人8块大洋作路费;当时只有九岁的吴传植被水打到乌友屋脚的青魚塘,才慢慢游到岸边上岸。至今人们仍盛传戊寅年“水打八受”的故事。
村地江岸峭石嶙峋,滩急水湍,每当洪水季节,行人只能望江兴叹。曾多次架设木桥,然难经洪水冲击。清代中期,村人熊东玉主持捐资修建1座石拱桥,解除行人涉河之难。民国中期为大水冲毁,是又改为渡。1973年启蒙——固本公路经过,建成八受大桥,结束了八受涉江艰难的历史。1977——1986年,八受——王家榜、八受——河口——剑河南加公路先后修通,八受是成为县域西南部的交通枢纽。
全村2006年底土地总面积13050亩,其中农田410.7亩,有林地7966。5亩,森林覆盖率57.09%。八受是三板溪电站库区移民搬迁最多的村寨之一,平寨、湾塘、上寨3个自然寨全部被淹没,有105户,493人移民搬迁,其中外迁52户254人,后靠在移民新村锦打明和附近的53户239人。淹没林地830.5亩、园地2.52亩,田425.91亩,旱地89.33亩。三板溪电站库区蓄水后,八受将拥有除剑河以外的第二大湖面,有库区湖中最大的码头,加之又有展架——黎平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两便,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民国时期村内办有私塾,17年(1928)办归更私立小学,23年(1934)停办。1957年始办八受小学,校址历经4迁,2005年因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最后迁至锦打明。现为片区中心完全小学,在校学生208人,有教师12人。1950年代以来,全村计有32人参加国家工作。杨廷英曾任新疆建设兵团某师副师长;吴礼全原任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武装部部长,上校军衔,现任云南省德宏州建设局党组副书记;杨明德曾任凱里市武装部政委、中共凯里市委常委,上校军衔,2003年7月从部队转业,自主择业;吴传刚现任云南省昆明市市级机关干休所所长(副县级)。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从八瓢、地茶和黎平方向经过八受,沿乌下江下至瑶光。有5名掉队伤病员(其中1名女兵)在此被反动分子杀害。
民国中期,村人欧阳玉廷啸聚匪徒数百,以青山界为据点,打家劫舍,绑票关羊,无恶不作。民国26年(1937)9月欧阳玉廷率匪众攻打第五区区公署(瑶光),27年(1938)3月1日率匪800余人一度攻占县城,县机关及城内富家被掳劫一空。27年(1938)3月国民革命军第99师590团团副吴魁奉命率督两个营的兵力进剿,令第五区常备队队长杨正芳率队协助,直捣八受、边沙、者蒙、宰格等匪据点,追越县境至榕江,玉廷等匪首被追毙于榕江县境内。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