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区

黄溪洞村

用户

零陵区石岩头镇黄溪洞村

简介:

一、地理位置
黄溪洞古村落隶属于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九江岭行政村,其地理坐标为北纬n:25º58′44″,东经e:111º15′43″,海拔221米。
黄溪洞古村落建于黄花岭下的田峒之中,东与西头、皮匠、仙神沟村相接;南与据江寺、芳田里村为邻,再往南则是连绵高耸的都庞岭;西与上河村、安堂冲、九江岭接壤,北与水头、浸水庙、黄泥塘毗邻。此地位于湘桂两省的交界地带,向东南行10公里即到大庆坪;向南上黄花岭,便进入广西境内;向西行,翻过九江岭,即是杏木园村,杏木园村后为西黄花岭,西黄花岭之西同样是广西地界。驾车由029县道西行37公里即是广西全州;若随溪而下北行6公里为石岩头镇,驾车东至零陵古城约57公里。
二、黄溪洞简介
黄溪洞自清乾隆元年建村至今已近三百年,始祖宗神公是前清太学生。相传神公携兄弟游学路经此地,天热难耐,同兄弟在小溪中嘻戏,突降大雨,上游山水裹黄泥入溪,尽管溪水混浊也消减不了兄弟们沐浴的兴致,上岸后神公察觉此地形似莲花,是立宅的风水宝地,于是同兄弟商定从大庆坪老村里迁此立新宅,开创家业。开始建村时村名称黄溪沐,大概因兄弟在黄溪沐浴后发觉此块风水宝地有关,也曾叫过莲花村得因莲花宝地吧,现称黄溪洞村。
黄溪洞古村落建造大小黄溪河交汇处的田洞上,共占地约20亩,有20来栋传统建筑,为湘桂边境上一个典型的有浓厚耕读之风的传统村落。村中的建筑大多为清代建造,亦有少量建于民国年间或是1970年代。
村中所有宅院均以石条为基,然后砌青水砖墙,也有是小砌墙,即用小石块填三合泥砌成,再在涂上厚厚的墙泥,以防日晒雨淋中三合泥的融化而墙倾楼塌。上盖小青瓦,内为木梁结构。远远看去,青一色的“人”字型屋顶,平脊,搁檩硬山顶,小翘角。
其村落视际线上,以忠孝堂为中心,自村口向后渐次递增,共有5条南北方向的纵向巷道,巷道左右,基本对称。在规划上,整个村落坐南向北,井然有序,形成一个闭合型的方形格局。宅院之间通过券门与巷道相连,形成村中的内部交通网络。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村里的百姓渐渐富了起来,先后在村边建起了新的楼房,老宅院一座座被闲置下来,因无人料理,庭前院后,长满了杂草和藤蔓。尤其是暴风骤雨与鼠走猫奔,部分宅院已开始瓦片脱落,檐梁裸露,墙倾梁塌。
三、自然环境
黄溪洞村的西、南两面为高山,即都庞岭余脉,山岭上怪石突兀,竹木茂盛。东、北两侧较为平坦,为狭长形田峒。田峒由据江寺而下,断断续续,直达湘江岸边,连绵数千公顷。一条名叫漂崽江的小溪,俗称之为小黄溪涧,从村边的东南角流过。漂崽溪发源于上河村紫峰岩,小溪里全是卵石与泥砂,溪水不是很深,曾是黄溪洞村儿童们夏天嬉水的乐园,整天有成群的儿童在溪里嬉戏。因此,本地人便命其名为“漂崽江”。
另外,还有一条发源于黄花岭的“大黄溪江”,属石期河的一大源流,水流量较大,从村子的西边流来,然后,在村东的不远处,漂崽溪注入石期河。黄溪洞的田地因有大小黄溪涧的灌溉和滋养,比起邻边的大庆坪镇来,上苍眷顾,天赐恩惠,完全属于一等一的鱼米之乡。
在村口处有一棵树龄超过320年的古樟树,需要3个人才能合抱一圈。虽然树干有些倾斜,但其枝叶甚茂。树冠面积超过半亩,树下有一个大坪,其坪子原先是一口大水塘,后来填平的,这里就是村口。过去这里有一个门楼,门楼外是一个空旷的坪子,坪子边的石板路直接与湘桂古道上的石板路相连。坪子外侧有12根雕刻精美的拴马桩,每根拴马桩高1.7米,宽0.6米,厚0.2米,分左右两排,每排6根,每根上有三个拴马孔。其实,在黄溪洞村还远不只这12根拴马桩,在忠孝堂边的巷道里还有6根一模一样的拴马桩,在一个小村落里有如此多的拴马桩,就足可以想见当年黄溪洞村的热闹与辉煌。
在村边的大小黄溪涧上共有三座石桥,石桥的旁边曾为一片滩涂地。据村上的老人们说:在那片河滩上曾是密密麻麻地树,每当盛夏时节,这片林子则成了村中的乐园,小孩们在这里下河捕鱼捞虾,上树捉鸟捕蝉,欢快之极。大人们也三三两两地来到滩涂上的林子里摆龙门阵、讲故事、拉家常。至1970年代,农业学大寨与河道整治,大部分滩涂被改造成了粮田。
2017年,黄溪洞村与上河村合并,更名为九江岭村,现有村民1860余人,以唐姓为主,另外只有一户蒋姓村民。村中有粮田1200余亩,有大量的山地和林地。
四、历史沿革
黄溪洞村的建造,听说很有故事。其始祖宗神公是前清太学士,属清康熙进士陶尔穟的门生。宗神公系明弼公长子,本来居住在柘林村。相传有一年夏天,宗神公携兄弟游学路经此地,天热难耐,便与兄弟们一起下到溪水沐浴,突遇暴雨,上游山上的黄泥被冲进溪里,溪水瞬间成为浑浊不堪的黄泥汤。宗神公与众兄弟上岸躲雨,观看四周地形,发现其形似莲花,尤其是水资源比大庆坪的柘林村(老村里)不知好了多少倍,认为这是一块适宜居住的风水宝地。于是,便同兄弟们一起商量,打算举家迁徙至。其最初之名为黄溪沐,意思是说炎炎夏日这里最适合于沐浴纳凉地方。后来又被呼之为莲花村、黄溪洞村,其村中唐姓尊希升公为宗祖。
查《中华唐氏族谱·湖南卷》“零陵区大庆坪乡继享公支(四甲唐)”条下有:“始祖,子超,字希升。籍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宋理宗时,选登仕郎,籍授中宪大夫,任广南观察使。移居广西恩乡十二都古梧洞迎马山定居。六世祖恭可,迁零陵柘林村(老村里)。”而唐元洲的《古村轶事》记载:“明弼公生有六子,除次子宗龙留居柘林村外,其余五子都在此(黄溪洞)娶妻生子,但除长房(宗神公)和满房(宗福公)外,其他三房没留后代,因此长房与满房分居村子东西两头,满房居村东,长房居村西。”那么,由此可知,黄溪洞村的唐姓由柘林村(老村里)迁居于此,那么,其明弼公应是恭可公的后裔。
那么,黄溪洞村究竟是何时从柘林村搬迁过来的呢?由于没有文献可以稽考,因此,也就没有定说。唐元洲在《古村轶事》说:“自清乾隆初年建村,至今已三百多年。”
《唐氏族谱》有载:“宗神,字而诚,前清国子监太学生,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九月二十五日丑时,殁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四月十三日寅时,享年六十七岁。”“宗福,字纯禄,前清登仕郎,生清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二十一日戌时,殁嘉庆十七年壬申二月十一日亥时,享年七十八岁。”那么据此推断,若宗神公于而立之年迁至黄溪洞,正是乾隆初年。也就是说,黄溪洞村的建造历史最早始于乾隆年间。
宗神公生京任、京玉、京魁、京玺、京铨五子,尤其是第五子京铨,自幼刻苦勤学,贡士,为官于岭南,于嘉庆年间,协助广东巡抚吴熊光阻止毒烟入关,倾尽心力,清廉而有政声,官至四品。后辞官为乡,捐资公益,修路架桥,甚得乡民敬仰。可以想见,在京铨公辞官还乡之后的一段时间,一定是迎来了黄溪洞村的第一波建设高潮。因为他有钱去修路架桥,不可能不去规划和建设私家宅院。
整个黄溪洞村,以“忠孝堂”为中心,向两边排开,这一村落建造蓝图估计始于京铨公时代。理由是:第一,在黄溪洞村,京铨公学问最好,任官最大,见世面最广,老来归乡,有建造宅院的客观需求。第二,京铨公具备建造宅院的经济基础,并有擘画村落建造方案的威信和气度。第三,自清嘉庆而始,国力衰微,内忧外患日渐频发,匪盗猖獗,村落安全日见重要。
又由于黄溪洞村里处于两条山溪的交汇口上,每当春夏之交,连日暴雨,山洪瀑发,村子被淹也是不能不防的一件大事,而洪水来临,宅院中的家什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搬至地势高的地方,那么巷道窄了影响逃生和物件搬运。此外,村里的劳作主要以农耕为主,肩挑背扛,牛耕马拉,是经常的事,巷道窄了也很不方便。因此,黄溪洞村的每条巷道都设计得比较宽,多在1.8米以上,这恰是一辆马车的宽度,可容两个人挑着担子在巷道中自由拨身,这在湘桂边界的古村落里非常少见。每条巷道长约60—80米不等,巷道内设有巷道门,晚上落锁,非常安全。
村里的建筑有独栋成院的,有两栋相连,亦有三栋相连的,但是其高矮长宽,房屋样式和建筑风格,都保持在统一的天际线上,从村口而后,逐渐增高,没有出现前栋高后栋的现象。
所有巷道都用石条或小石子铺成,巷道边都有一条小水沟,小沟里溪水流动,不时还可以看到几条小鱼小虾在沟里游动,增添了村落环境中的自然乐趣。
黄溪洞古村落前面还有一条水渠,其宽丈余,仿若村落壕堑,直与村口前的一口池塘相连。
在村口处,设有门楼一座,为进入村中的关钥。从外观上看,整个村落虽没有围墙,但是在村子的东西两侧有两排厢房,在村子的北边有一排横屋,厢房和横屋均朝向村内,整个村落里没有一扇门窗是开向村外方向的,外面的人要想进村必须从村口的拱门进来,其他方向通常难以入村。每到晚上,村口大门与巷道落锁,恰似关上城门一样,村子成为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普通贼匪只能望而生畏,很难进村搔扰。
据村里面的老者说:黄溪洞村自建村以来,历经众多的动荡时局,但皆安宁如故,不曾遭受任何大的兵燹与匪患,从而其村落建筑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五、古村宅院
从村落布局上看,黄溪洞村根本不像湘南地域的一般散居式民居,而更像中小城镇的街道布局,条块清晰,轮廓分明。整个村落以忠孝堂为中心,南北方向的5条巷子,分别是千总巷子、登仕巷子、文林巷子、会昌巷子、世昌巷子。显然,每条巷子的取名源自村中的几位人物芳名或是其功名,从而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村落文化。
巷道两侧的所有正屋都是坐南朝北地一字排开,并紧密相联,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横屋,横屋背向村外,正堂朝向巷道,属杆栏式形似村中的铺面。在村子的最北端还有一栋坐北向南的房子,即村里的横屋。从空中俯看,整个村落四面合围,有点形似一个古堡。
从目前的保存情况看:村中共计20来栋古建,分为七八个宅院,有40%房屋已经坍塌,只留下墙基石条和部分石构件,而瓦砾不存。在剩余的60%的建筑中多因长期无人居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瓦落椽露、墙倾楼斜的现象。不过,黄溪洞村的村民对祖宅还比较重视,虽无力保护,但绝没有人去破坏它,也没有人在原宅基上重建新楼,因此,整个村落的原有布局与空间机理得以原真性地保留下来。其次,村委会与村中的乡绅贤达正在想方设法对忠孝堂、安之堂等几座标志性的宅院正在以最大能力去进行保护,并制定了相关的修缮规划,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1. 忠孝堂(宗神公祠堂)
宗神公祠堂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由宗神公第五子京铨公倡议修建。京铨公,字朝选,生清乾隆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殁道光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七岁,自幼勤敏好学,进贡士,岭南为官,位居四品,嘉庆年外强陈炮舰于边海,大肆输进鸦片毒荼国人,嘉庆谕令广东巡扶吴熊光阻毒烟入关,京铨公随吴多年,倾尽身力,对列强深恨入骨,其禁烟比林则徐还早,是虎口销烟的前奏。后身老体衰,辞官返乡。其一生倡导外忠国家,内孝父母。尤其是晚年告老还乡,赋闲于家,修路架桥,声名远播。因此,宗神公祠堂又被名之为“忠孝堂”。
查唐军先生主编的《红军征战九江岭》一书,其中有唐俊杰先生的一篇《红色忠孝堂》的文章,文章提到:“忠孝堂建于乾隆初年。”“忠孝堂”为京铨公所建,而《唐氏族谱》载:“京铨公,字朝选,生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十月二十日申时,殁道光六年丙戌七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七十七岁。”乾隆初年京铨公还没有出生,不可能去建“忠孝堂”,显然是将黄溪洞村始建于乾隆初年而当成了“忠孝堂”的修建时间了。
那么,“忠孝堂”究竟建造于什么时间?根据京铨公于嘉庆年间从广东回到故里黄溪洞,这时去建“忠孝堂”是极有可能的。因此,建忠孝堂的时间应不早于嘉庆初年。若以嘉庆年间为建造时间,那么忠孝堂也已超200年。
忠孝堂为上下两栋两个天井,前栋为台梁式木架结构,四柱三开间,明堂与次间原来是否有木壁隔板?前栋与后栋之间是否有隔扇门窗?村里的年轻人一时还说不清楚。前两年对前栋进行了简易维修,公堂屋设计成了一个宽敞的红色文化展厅,介绍黄溪洞村的红色文化历史,更是增添了这座公堂屋的历史厚重性。
前栋木柱用材非常富实,中柱周长达到94公分,中柱高5.9米,进深6.2米,横宽12.2米。梁架下的4个驼峰上分别雕刻着精美的龙凤祥云和花鸟虫鱼等图案,非常气派。尤其是那个“鹿回头”的驼峰,生动鲜活,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课本,历经200余年没有一丝损毁,仿若如新。
前栋的前面有一个由三块石板拼成的天井,天井长3.5米,宽3.8米,天井沟深40公分,沟宽50公分,四周用长石条围砌,呈“回”字型。天井石板的缝隙间长出了两排尺多高的杂草和藤蔓。在天井的前面为照墙,照墙用长而厚实的石条为基,其上砌青砖,并粉白泥。在白泥上弄了一个大门楼的图样,两边为竹节类的泥堆雕塑,其上为三个横方框,横方框的上面为搁檩硬山顶,盖小青瓦。
天井两边为厢房,厢房为两边倒水,前檐水落入天井沟内,后檐水从围墙的一排墙孔中流出。两侧的围墙略低于前面照墙,大致与正屋的前檐水齐平。
前栋与后栋的明堂之间同样有一个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结构布局与前天井、厢房近似。
穿过前栋,跨过天井而上,来到后栋。后栋较前栋略高,为五柱七瓜三开间,中为明堂,明堂前有檐廊,檐廊的两头开有两条大门,大门与巷道相连,为进出公堂屋的主要通道。门高2.0米,门宽1.4米,双门对开。门眉处有木柱状“户对”两个,门上方有向外突起的简易门罩,门罩下为一个长方形字画框,框里写着“善为宝”三个大字。从“善为宝”三字不难看出建造此祠堂的良苦用心。所谓“善者,吉也”,人在世途上行走,无不以求“吉”为第一要旨。故吉者,宝也。《孝经》曰:“百善孝为先。”明人袁可立曰:“为亲而出,为亲而处。出不负君,移孝作忠。处不负亲,忠籍孝崇。”“忠孝”为人之大善,因此,“善为宝”可谓箴言矣。
后栋明堂的后金柱之间有一神龛,神龛上悬挂一块琉金的“眉案齐辉”大匾。村里为了保护这块大匾不被人盗去,现将匾存放到村秘书唐安生家里。据唐安生说:这块匾很有些来头。是三世祖唐公复嘉夫妻六十大寿时,其好友文林郎、零陵知县屈鼎新所赠。
三世祖唐公复嘉,字会昌,学名际廷。系京铨公之子,宗神公之孙。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殁于咸丰七年十月初六日亥时。青年时代曾就读群玉书院,与屈鼎新同为贡生,多次一同参加乡试,又先后被聘为山长,两人砥砺前行而成为生死至交。至道光丙午年乡试,屈鼎新中举而被授予文林郎,后又被任命零陵知县。而复嘉公仕途坎坷,再次落第,只好郁郁而归,仍以童子师为业。复嘉公为人善良,学识渊博,教育有方,且其子唐公本瑫亦考取功名,授文林郎,更是深得乡民拥戴。清咸丰三年(1853)仲冬,唐公复嘉夫妇六十寿诞,零陵知县屈鼎新为敬重昔日兄弟之情,特地送来这块“眉案齐辉”大匾。“眉案”即是指“夫妻相敬如宾”之意。语出《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梁鸿》。匾的右边题曰:“唐四兄老先生古稀开一。”所谓“唐四兄”即指唐公复嘉在其兄弟中排行第四之意。匾上文字系用金粉写成,百余年来仍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与忠孝堂相连的巷子是村中最宽的巷道,其最宽处达到2.1米,因为忠孝堂是村中最大的一座公堂屋,集会、议事无不在这里进行,人流量大,出入人员多,故此,其巷道也就更宽,体现人之所本的设计理念。
在忠孝堂边有一个空旷的坪子,坪子中间有一条小水渠,小渠穿过坪子流至村外的水塘里。永州九中的唐军老师就出生于这个村子,他回忆说,在不长的水渠上有三座形状别致的石桥,石桥下的水渠里水草茂盛,鱼虾成群,常常成为村中小孩玩耍的重要场所。
2.信义堂(宗福公祠堂)
宗福公祠堂是黄溪洞村宗福公孙复联公修建。宗福公列登士郎,其子京有公授武信郎。复联清千总,湘军江忠源的亲信,统管草粮。湘军在全州蓑衣渡与太平军作战时,担务粮运,为打败太平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太平军翻越黄花岭扁担坳,沿湘桂古道袭扰零陵时,途经黄溪洞,预血洗江忠源部将复联公村庄时,复联公为保村民之安危,同时又对太平军怀有一丝同情之心,暗地给与了太平军部分支助。后来其政治对手谗言复联公私通“长毛”,但又找不到凿证,江忠源迫于压力只好忍痛爱将退军还乡。修建的一座公堂屋,又名曰:“信义堂”。信义堂应建于清代中后期,分为前后两栋,二个天井,其规制与忠孝堂相差不大。前栋天井与前面的唐国凤宅院后墙紧密相连,但前栋,以及天井两边的厢房今已不存,散落的瓦砾上长满了青草。四周围墙残缺,天井、石柱础淹埋在废墟之中,唯有四个精致的石水缸,伫立在初夏的阳光下,仿若在诉说昔日的辉煌。
在后栋的檐柱与金柱之间,有一廊道,在廊道的两头各有一道对开的耳门。耳门与巷道相连,耳门宽1.5米,高2.0米,门框上方有一对雕花的多边形木质“户对”,户对上面的门梁为一块厚厚的木质横板,因时间久远,木板横梁有些腐朽变形。门上方有简易门罩,门罩为外突的堆塑,堆塑间有一绘画框。画框里的文字已剥落削蚀,无法辨认。外墙为清水砖墙加小砌墙,小砌墙是用小碎石拌三合泥砌成,外面粉以石灰泥。内为五柱七瓜三间式的木梁结构。
宗福公祖堂屋虽被废弃荒置,但村里的及时捡修和维护,椽梁檩条和顶上的瓦片基本完好,而门窗破落十之四五。
信义堂后栋的中柱梁高6.35米,进深6.4米,横宽12.7米。在后金柱之间设有神龛,神龛架高达3米,四周饰以木雕花纹,工艺非常精致。
明堂神龛的后面为导厅,导厅深2.5米,宽4.9米。两边为厢房,厢房深与导厅一样,为2.5米,宽3.9米。明堂两边的次间深3.9米,宽3.9米,次间门开向廊道方向,扎木楼板。檐廊上的牛腿、雀替之类的装饰,均已被毁,门窗也已不存,风从空旷的前坪吹来,摇曳着檐下的蛛网,而唯有梁前的燕子照旧冬去春来,在此燕语呢喃,翩翩而舞。
至于宗福公祠堂前栋的坍塌,村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宗福公一房的后人看到大房宗神公的后人修起了“忠孝堂”,非常羡慕,于是也决定修一座公堂屋。族人们劝说,修祠堂不容易,有了“忠孝堂”大家共用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费资费神重建一座祠堂。但宗福一房资财盈实,没有听族老的意见。并立下誓言:“那怕辰时修起卯时被烧,也得修!”果不其然,就在“信义堂”修好后的一个晚上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击中前栋,引发大火。经过扑救,后栋祖厅得以保全。
此事是否真实,无从查考。但这一传说,一定有其依据。宗福公祠堂前栋的遗址仍在,围墙坍塌,只能权当逸闻记录于此。
另外黄溪村有“东(村东)出武将,西(村西)出相”说法,从两座祠堂名称来看文讲“忠孝”武守“义信”是有依据的。
3. 唐凤国宅。
唐凤国宅院听村里老人说原是千总复联公住所,它立于宗福公祠堂前,属单栋独院式建筑,后墙与宗福公祠堂紧邻,以青石为基,外墙为二眠一斗式清水砖墙,硬山顶,单檐平脊无翘角,上盖小青瓦。
内为五柱七瓜三开间式的木架结构,中为明堂,两侧为次间,在檐柱与金柱之间为檐廊,为解决明堂的光照亮度,檐廊上方装有弧形导板。檐廊的两头为该宅进出的大门,门高2.0米,门宽1.4米,双向对开。木质门框,上面的横板虽然很厚,但由于时间久远,在上面砖石的重压下已有些弯曲变形。有简易门罩。
明堂中柱梁高6.3米,明堂深4.6米,宽4.9米,在后金柱之间设有神龛,神龛后为导厅,导厅深2.2米,宽与明堂一样,为4.9米, 导厅两侧为厢房。厢房狭窄。
明堂前的檐道上放置2个石水缸,水缸的前面为石条砌成天井。天井的前面为照墙,照墙中间用白灰涂了一个类似门楼式的大框,框的上面有三个条形横框,其中间一个用黑色毛笔写“瑞气祥光”四字,正楷,很工整。但在“瑞气祥光”四字上,又用红笔写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七个大字,显然,红色的大字应该写于1960年代。经过日晒雨淋,颜色渐渐褪去,而黑色反而日益显露,从而,红黑两种颜色的字均隐约呈现在字画框中,常让人无法认读。在字画框的上面,用堆塑的方式,做了两排棱形堆塑,这与大庆坪千总府的照墙上的堆塑有些类似,估计为一批工匠所为。在堆塑的上面为搁檩硬山顶,小青瓦堆脊,小翘角。
在天井的东西两侧为厢房,厢房两边倒水,院落的围墙和照墙高于厢房的屋脊,厢房后檐水从围墙的一排墙孔中流出,前面的檐水直接落入天井,天井的石条石板非常规整,天井沟的西侧设计了独特的地漏孔,通过地漏孔与宅院外的排水沟相通。为了保持阴沟的畅通,在每一条阴沟里都放养一只乌龟,让乌龟去疏通阴沟里的堵塞之物。
地漏离沟底有1-2公分的距离,其作用有二:一是防止院内的泥沙与杂物随雨水冲入阴沟,二是阻挡蛇鼠之物从院外通过阴沟而潜入院内,以确保宅院清静与安全。
目前厢房屋顶已坍塌,瓦片散落,椽檩腐朽,墙垛犹存。若不及时捡修维护,此宅院有可能于旦夕之间就会成为废墟。
4.安之堂
安之堂位于忠孝堂之后,共两进一天井,前与忠孝堂后墙相接,后与村之北边的大道相邻。外墙为青砖小砌灰墙,内为五柱七瓜三开间的木梁结构,上盖小青瓦,“人”字形屋顶,搁檩硬山顶,小翘角。其建筑面积共440平米。
目前屋顶瓦片脱落,仿若百孔千疮,椽檩腐朽近及一半,门窗损毁严重,宅院内杂草丛生。
5.唐军宅院
唐军宅院与唐志明宅院前后紧邻,从外面看,仿若是一个二进式的古宅老院,其实是这两个宅院是相互分离的独立宅院。唐军宅院的后墙与唐志明宅院的前照壁紧邻。但两个宅院无门互通,只有通过巷道上的门往来。
照墙高于厢房的屋脊,照墙上没有开门,只是画了一个大门框的式样。照墙前为天井,天井深3.1米,宽4.2米。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两边倒水。
再往后在正屋的檐柱与金柱之间有一檐廊,檐廊宽1.75米。檐廊的两头各开一道耳门,耳门与村中的巷道相连,这是进出宅院的主要通道。
正屋为五柱七瓜三开间,中为明堂,两侧为次间。明堂宽4.2米,深5.92米。中柱梁高6.27米。整个正屋东西方向总长10米,比忠孝堂稍窄一些。
在正屋明堂之后还有一个天井,称之为后天井,其深3.5米,两边同样建有厢房,这在建筑学上称之为四水归位。一个独栋宅院里有前后两个天井,这是唐军宅的最大特点。
其外墙以石条为基,然后,用片石砌至二三米高,然后用青砖和小卵石砌至屋顶。
听唐军先生本人介绍,此宅院是其祖父唐善元修建于1970年代,距今50年左右。当时修建此宅院时,第一次用外墙全部用卵石小砌砌成,当砌至梁高时,发现外墙倾斜,没有办法,只好推倒重来。第二次用片石砌至二三米后,再用小卵石和青砖拌三合泥砌至及梁,再没有发生倾斜现象。因此,此宅院砌了两次。
唐军宅院虽为1970年代建筑,但其完全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与整个村落融为一体,不细看根本看不出其为四五十年前的建筑。目前保存状况良好,应是黄溪洞村中保护最好的建筑之一。
六、价值评估
1. 黄溪洞村的建筑风格独特。黄溪洞村总建筑面积在10000余平米以上,黄溪洞村建造在田垅中,是湘桂古道上非常有特色的村落。村落地势上与富家桥的周家大院、邮亭圩的胡家大院类似,但村落布局与其他传统村落均有所异。规整的村落格局,精美的建造工艺,体现了建造者的独特匠心。
2.黄溪洞古村落独到的防护措施。黄溪洞村处于两条溪流的交汇之处,利用村边的一条水渠,形成村落北边的壕堑。虽没有防御用的围墙,但村落的门户全部朝村里的方向开,村口与巷道均有高大的防护门,形成平地村落防御匪盗的典范。
3. 巷道水沟的多用功能。每条巷道边都有一条小沟,并将小黄溪涧里的水引至村落巷道的小沟中,流经每一个宅院,一是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二是给消防取水提供方便。
4. 黄溪洞村保存的完整性。村中所有古建因无人居住而大半被废弃,虽有倾斜坍塌的迹象,但村落结构布局依然完好,村落轮廓清晰可见。整体维护仍较为方便。
5. 黄溪洞村文化意义丰厚。一这里曾是辛信乡的乡公所所在地,是当时湘桂古道上的一级行政机构所在,是地方政权的标志。二是这里红色文化甚丰,红军长征的部分阻击部队曾在此发生激烈战斗,有上百位红军战士曾血染村后的九江岭。三是村落中的耕读文化甚为浓烈,村中人才辈出,代不乏人。
6. 黄溪洞村古建筑群落的艺术价值突出。其建筑用材,工艺水平,建造风格,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忠孝堂里梁柱间的驼峰木雕精美而细腻。
七、环境要素
黄溪洞村位于石溪河上游与黄溪涧交汇之处开阔地带,水利资源充沛,土地肥沃。低矮的九江岭横亘其西,高大的黄花岭绵延其南。气候温润,物产丰富。
村边两条溪流上的石板桥有三座。
第一座石板桥,村民又称其为“济公桥”,位于小黄溪涧上,小黄溪涧发源于村西的九江岭,其源不远,所以水流量不大,溪水较为平缓,溪流里长满了水草。
济公桥共由4块长石条和三个石礅组成,石桥总长16.65米,每块石板宽0.95米,厚0.35米。每块石板的一头凿有3个小碗大的圆孔,显然,这是石板运输过程中的牵引孔。在古代,没有先进的运输设备,像这样每块五六吨的石头,全靠人力去肩抬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石匠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石头下面不断地垫上短节的圆木,然后用绳索拖着石头前端,以拉纤的方式牵引,石头便在圆木上很轻松地滑动起来。这样省力省时省工。
济公桥的两头的古道犹在。唐军先生说:这是古代南去道州的大道,西去全州、灌阳的大道,田垄中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山坳里大多用鹅卵石铺成的钉子路。
第二座石板桥位村东北面的大黄溪江上,此江发源于黄花岭。这条溪的水量较大,一旦连日阴雨,溪水就会瀑涨,有时还会淹没村庄。
石桥无名,共由4个桥礅和5块长短不一的石板构成,全长27.32米。每块石板宽92公分,厚60公分。
第三座石桥亦位于村东北的大黄溪江上,问其村民,皆不知此桥为何名?共有5个桥礅,6块长条石,全长23.08米。每块石板宽80公分,厚60公分。
八、民间传说
在黄溪洞村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如:《九江岭的神话》《飞来石的传说》《银象山的传说》《青龙山与木叶山传奇》《紫峰岩与胡半仙》等。
1.九江岭的传说
“九江岭”原名叫“九岗岭”,“江”“岗”同音,于是,便被误成了“九岗岭”。这就如“井冈山”原本为“井江山”,也因同音而以讹传讹习以为常了。九岗岭由九座山峰组成。传说九岗岭上的九座山峰,原是王母娘娘在梳妆时不小心将心爱的玉镜摔落在地,碎成了九片。后由观世音菩萨点化成为了九条翻腾滚动的长龙,再后被点成了九座山岗,从此就永远地横卧在了都庞岭余脉的黄花岭下。九江岭附近的十里八村,也因有九龙庇护而世代富足安乐。有民谣曰:“九岗岭上九条龙,条条龙头对长洞。长洞出个附马公,禁山里出个油榨公。”
关于九江岭的来历,也有故事说:早在远古时代,九江岭一带与洞庭湖相联,是一个个碧波万顷的湖面。这里山清水秀,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有九条恶龙来此兴风作浪,摧毁房屋,淹没良田,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玉皇大帝知道情况后,请来观世音菩萨,施用法术移来九座山岭镇住九条恶龙,让其永世不得出来。从此,这里的村民重新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
2、飞来石的传说
在远古洪荒时期,江河受山石阻断,洪水不能流入大海。大地一遍汪洋,百姓疾苦不堪。玉帝知道后派巨灵神下凡搬走大山,流通江河,解救民难。有一天夜晚巨灵神手托一块大石,想将它投入东海,算计天亮前赶到目的地。不料,刚到九江岭山脚下,天已蒙蒙亮,村舍的雄鸡鸣叫起来。巨灵神看天快亮了不能再往前走了,应马上赶回天庭去签到。他只好将手中托着的石头丢在九江岭山下。那知这一丢正好丢在石期河边,将从青龙山流出的水阻断了。大水眼看淹没粮田,巨灵神立马用手指在地上一划,划出一道大沟,青龙山的水马上顺着水沟流入石期河。
不久后,在沟边建起一个村庄,称仙神沟村。丢在仙神沟村旁的这块大石头就称“飞来石"。
3.银象山的传说
相传虞舜晚年南巡至苍梧一带,百姓为感谢虞舜的恩泽,特地赠送了一头白象给舜帝。舜帝高兴地骑着白象继续四处巡察。当行至九江岭时,大象因其劳累而病,一卧难起,无力继续行走。这时虞舜只好将大象留给九江岭一带的村民,让其帮助照看。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白象一天天康复了起来。白象为感谢村民的救命之恩,白象率领黄花岭上的鸟儿帮助村民耕耘土地,从而便有了“象耕鸟耘”故事的由来。
后来,有一河妖常来九江岭一带无度索取,一不满意,就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白象知道后,亲自与河妖决斗。大战数百回合,河妖败阵而逃,但白象也因体力透支过甚而死。白象知恩图报的故事感动了天神,天神将白象点化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黄溪洞村东边的银象山。再后来,村民还在银象山下修建了一座白象庙,以纪念白象的功德。
3、青龙山与木叶山传奇
很久很久以前,人间大地突遭百年难遇的旱灾,九江岭方圆数十里地也有年多时间滴雨未下,炽热的太阳把土地烤成龟裂,庄稼颗粒无收,井里的水也没有了。人们抬着牲畜在九江岭上设坛向玉帝求雨。玉帝知道后,派东海龙王去解决。东海龙王带龙子们正奔于多地救难,实难抽身,只好把自己疼爱的最小的儿子小青龙派往九江岭。小青龙到达九江岭后,尽管功力不深,但也尽职,施雨救苍生,九江岭百姓十分感激。小青与九江岭百姓结下深厚的情感。
九江岭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木叶,木叶姑娘长得甜美,她在小青龙施雨时,经常忙前忙后,彼比产生了爱恋。小青龙施完雨后不想再回龙宫,要长留九江岭与木叶姑娘成婚。
不久,这事传到天庭,玉帝大怒,要按天规处死小青龙。东海龙王心疼爱子,向玉帝求情。玉帝念东海龙王施雨救万民有功,看在东海龙王的面子上,免了小青龙的死罪。但天条不可逾越,将小青龙压在石期河旁的一座山下,让她与木叶姑娘永世不得相见。
木叶姑娘站在石期河对岸的山上,终日以泪洗面,望着自已深爱的人。死后化作岩石,仍然凝望着对岸。人们从此把这座山称之为木叶山,在山下修了一座庵子叫木叶庵来纪念木叶姑娘。
对面的压着小青龙的山,人们取名叫青龙山。后来人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宇叫青龙庙来感恩小青龙恩情。青龙庙,经年香火不绝!
4、紫峰岩与胡半仙的传说
九江岭山脚下上和村旁边有一个岩洞,岩高数尺,壁石直立,顶似穹盖,一股清泉傍石岩喷涌而出,人称紫峰岩。因 1934 年一支红军队伍在此做过短暂休整,人们又称它红军岩。
方圆四十里的九江岭周围山上山下共分布有大小岩洞九座,形状各异,洞口或平直,或下垂;或落水,或流泉。且洞洞相连,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似桌,似椅;像马,像牛等等。进去过的人,无不被洞内胜景所惊叹!
穿过紫峰岩对面就是与之连通的落水洞。落水洞旁边有一座村子叫胡家源,传说从前胡家源村有一个村民叫胡明政,受了神仙点化,但因他没完全禅悟仙意,只成了一个半仙道人。相传胡明政是一个大孝子,年少父亲去世,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相伴,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照顾失明的母亲三十好几没娶媳妇。每餐把最好的饭菜让给母亲,每天劳作回家首先把母亲喂饱自己才动碗筷。听人说只要用落水洞里的第一滴晨露给失明的人擦洗眼晴,坚持三年会让失明的眼复明。胡明政知道后不管严寒酷暑,落雪下雨,他都早早起来到落水洞接回第一滴晨露为母亲擦洗眼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胡明政天天坚持着,他的事迹感动了九江岭周围的百姓,百姓们都称赞胡明政的孝心,并齐心祷告上天治好胡明政母亲的双眼。胡明政的孝心惊动了天神,天神打算下凡来帮助这个孝子,并将他点化成仙,位列仙班。胡明政接晨露给母亲洗眼已快二年了,有一天天刚蒙蒙亮,胡明政踏着枯黄的野草来到落水洞,跟平时一样一滴一滴收集完晨露正准备回家。实然,从洞中传出几声笑声,胡明政转身望去,正发现一老一少的两个人在洞内的石台上下棋。老者穿着邋遢,黑脸蓬头,卷须巨眼,身上挂个葫芦,身旁放一根拐杖;少者面容青瘦,穿一件破烂的衣服,腰束一条宽腰带,赤着一只脚,一个大男人身旁还放一个花篮。胡明政好奇地走过去,看着他们下棋,俗话讲观棋不语,两位对弈者也好像没看到胡明政一样。不知过了多久,两位下棋者见胡明政看得如此出神,还不回家。老者手捏棋子吟诗曰:桃花随水过,又是一年春!胡明政一听侧身望向洞前流水,桃瓣点点随溪而下,他立马醒目过来。胡明政刚想离去,
年轻者说:“你杯中水已过了时辰,你把杯中的水到掉,换一杯桃花溪水给你母亲洗眼吧!”
胡明政将信将疑地换了一杯水。老者说:“你母亲正等着你,快回去吧,洗完后你母亲的睛就好了!”胡明政知道负了大事了,急忽忽的往洞外跑。跑出落水洞,洞外山青柳绿,姹紫嫣红。胡明政哭着跑回了家。一到家里有村民陪母亲围坐在堂中,看到胡明政回来了,大家又急又气,纷纷问他这久到哪里去了,胡明政一时也难以解释,赶忙把母亲扶起用带回的桃花水给母亲洗眼,刚洗完母亲双眼重见到了光明。胡明政非常高兴,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向乡亲们道谢。他已彻底明白自己遇上神仙了,他起身向落水洞跑去。
他跑进落水洞,没有看到两位下棋的人,胡明政大喊:“神仙!神仙!……”洞内除了悠悠的回音,没有任何声响。胡明政喊累了,一屁股坐在神仙下棋的石头上,他瞬间感到有一股无穷的神力冲进了他的心里,身心飘逸起来。原来那两位下棋的一老一少是铁拐李和蓝采和,他们是来帮助胡明政为母亲治眼疾,并来度他成仙的。但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胡明政是一大孝子,但禅悟不够,负了孝心,不能完全仙度,只成就他为半仙,留人间济世救人。
相传他们离开九江岭,途经今天的何仙观时,点化何仙姑成仙了。成了半仙的胡明政凭神仙点化的仙术识百草炼药,为村民治病。
几年后母亲去世了,胡半仙再次来到落水洞,穿过山洞到达紫峰岩,从此以紫峰岩为丹房,潜心修行,为九江岭百姓医治百病。人们经常看到胡半仙时隐山崖上,常显山岭间寻灵草炼药丸,化解百姓疾痛。
胡半仙逝去后,其身化为仙石留驻紫峰岩内。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修行过的紫峰岩旁立一庙宇名半仙庙
九、红色基因
1、古老的红色忠孝堂
忠孝堂建于乾隆初年,距今近三百年,修建者京铨公自幼勤学,年少进贡士,位居五品,其一生倡导外忠国家,内孝父母,修忠孝堂以教育后人铭记。忠孝堂在大革命时期就已名声远播,后因红军的到来而更添光彩!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突破国民党军的层层围阻来到湘桂边界的湘江,经过几天几夜的血战,主力红军渡过了湘江,但部分后卫部队遭到国民党军和民团的阻截未能渡过湘江而分散在都庞岭周围的崇山峻岭中,其中一支从湘江边、仙子脚、红岩、寿岩等地,被一位团长收容来的一百余人的红军部队在12月的一天夜晚来到黄溪洞村(现九江岭村)。这时候红军战士们已身心俱疲,当看到黄溪洞村背倚大山,地形易守难攻,决定暂时在此修养,再转战井冈山打游击。红军战士们的到来惊动了村民,村民以为来了广西蛮子,就敲响了铜锣,一个头戴红星帽,腰佩手枪的高个子红军战士上前解释他们的来意,说道:“我是红军部队王团长,我们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工农红军”。村民唐太元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参加过广州起义,对当下国内形势十分清楚,见这些年轻的红军战士们衣服上还渗着鲜血,有许多人还受了伤,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呻吟,感到十分的敬佩。于是主动将红军战士迎到村里的忠孝堂去休息,并召集村民们纷纷抱来柴草帮红军战士们烧火取暖,烧热水洗脚、抹身,端来热茶、送来食物给红军战士们充饥,这让长期在外征战的红军战士感受到了久违的亲人般的温暖。
不料,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国民党的追兵来了。红军战士来不及休息,就从忠孝堂出发,集合到村头的大樟村下,经过短暂动员,告别前来送行的乡亲,由村民唐书田带路攀上九江岭,同国民党军和民团展开殊死的战斗。一百余名红军战士经过一整天的英雄战斗而血染山岗。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国民党左派的拥护下广泛地开展起来,各乡纷纷成立农协会,建立农民自卫队。村民唐书田时任兴仁团团长,作为国民党左派的他,多次陪同同样是国民党左派的刘桐在忠孝堂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广泛发动贫苦农民。1927年2月在忠孝堂成立兴仁团农民协会,这也是那时候屏湘镇最早成立的农协会,并建立一支三十多人的农民自卫队。自己亲任农协会会长,让侄儿唐德元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那时候忠孝堂热闹非凡,打土豪劣绅所收缴财物带回忠孝忠发给前来领取的贫苦百姓。不久,“宥日事变”发生,解散了农协会和自卫军,唐书田携侄儿唐德元避祸他乡,大革命失败了。作为见证大革命历史的忠孝堂光荣永存!
村民唐书田生于1885年,字太缄,时任兴仁乡乡长,他幼年聪慧,少年时就受堂兄唐太元的影响,长大后思想进步。民国初年,在唐承绪(唐生智的父亲)任零陵知县时,他就是屏湘镇县议会的议员了。他非常关心贫苦百姓,有一次他从县城回来,看到一个挑柴的人脚打出了血泡,坐到石头上走不动了,他将自己鞋子脱下来送给他,自己打起赤脚回来。在这次大革命运动中,他作国民党左派在刘桐的领导下,亲自任乡农协会会长,让侄儿唐德元任农民自卫队队长,带领贫苦农民就是从古樟树脚下出发,打土豪劣绅,开展工农革命。1927年5月,零陵发生了“宥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毒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他同样遭到追杀,每天东躲西藏,直到多年后待形势缓和才回到家乡。正因为有这段经历,他知道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革命的队伍,所以在红军遇到危难时他勇敢地给红军战士们带路。
九江岭山连着山,红军心向井岗山,军民鱼水情意深,红色薪火代代传!
忠孝堂是族人祭祀先人的祠堂,也是缅怀英烈的红军堂!
2、英雄的九江岭
红军在村里宿营后的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王团长的耳边突然响起“哒哒哒……”的激烈的枪声,他判断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到了。王团长马上分析形势,冷静制定战斗计划,立即将红军战士们集合到村里的大樟树下,做好了战斗动员,并与赶来送别的村民道别后,由村民唐书田带路撤退到九江岭上。在九江岭的大地山、选山仔等地抢挖战壕,修筑工事,抗击国民党匪兵,经过激烈的战斗,数次击退敌人。道县保安团团长唐季候见出师不利,恼羞成怒,每人赏五块光洋组成敢死队强攻仍未得逞,残酷的战斗过后,九江岭的山坡上,国民党民团尸横遍野。傍晚时分,天下起了大雨,冬天的雨冰冷刺骨,
但勇敢的红军战士们尽管穿着薄薄的单衣依然同国民党军顽强地战斗着。这时候黔驴技穷的国民党军改变了进攻策略,由桂军和零陵保安团从正面发起猛烈攻击,掩护道县保安团沿着一条水沟猫着腰偷偷地从北侧摸上九江岭,前后夹击红军。红军战士们边打边往山上撤,最后在黄心岭、天爷脑坚持最后防线打击敌人,但在敌人猛烈的围攻下英雄的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了,战壕里齐腰深的雨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一百余名年轻的红军战士为了中华苏维埃新中国血染九江岭上。
3、甘做红军护墓人
1934年12月,红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在九江岭血战后全部壮烈牺牲了。村民们等到唐季候的保安团走后,偷偷上山将红军战士的遗体就地掩埋在战壕及低洼地。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早晨,村民唐朝福到村边的河滩上去收捡前几天砍下的柳枝,突然发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躺在柳枝上已牺牲多时了,蓝灰色军装上沾满了黄泥和乌黑的血浆,领章和帽子上的红星也被血染成了暗红色,衣裤褛烂得不成样子。这是一个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撤下山的战士,他顽强地爬到石期河边,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村民唐朝福立即回家把看到一切告诉自已的哥哥唐朝祥,他们决定为这个牲牺的红军战士找一个安葬地。他们在家中用木板做了一简易的方棺,黄昏时候兄弟俩将小战士的遗体安放到木棺里,抬上银象山安葬在自家祖坟地头。此后每年的清明节,他们都把这个牺牲的红军战士当作自已的亲人来祭奠。俩个老人已去世多年了,但这个传统一直让其后人坚守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唐朝福的儿子唐镇为红军烈士重新立了一块“无名战士”碑,他要让子孙后代守护红军烈士墓,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4、一个珍贵的草鞋耙头
这个草鞋耙头一直珍藏在村民唐月花家里,从其爷爷传到他手上已历经三代了。
1934年12月的一个夜晚,红军战士们来到村里后纪律严明,对村民友善,这让平时受尽国民党军欺压的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大家纷纷前来帮助红军。村民唐超景家里很穷,平日靠打草鞋为生,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帮助红军战士。当他看到这些年轻的红军战士有的草鞋烂了,有的打着赤脚,有的脚打出了血泡,裂开了道道口子,他感到很心痛,他想我给战士们编织几双草鞋表表心意吧。于是立马搬出草鞋耙头,拿出平时常用的布条、麻绳及搓成条的稻草,架上工具就编织草鞋来。他整夜没有休息,赶织了十几双草鞋,连同家里卖钱用的草鞋共30多双,一同提到忠孝堂送给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们看到这30多双草鞋非常感动,告诉他:“红军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到胜利的那一天我们再付你草鞋钱。”唐超景回答说:“不要钱,你们为我们穷人打天下,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连生命都不顾。”他亲眼看到这群可敬可爱的红军战士穿着自已亲手编织的草鞋与国民党反动派英雄战斗而血染九江岭上,这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而这个为红军战士编织过草鞋的耙头也为他留下难以割舍的心情。直到去世那一刻,老人家还嘱托他的儿子一定要把这个草鞋耙头保存好!
它是红色传承的重要证物,是军民鱼水情的重要纽带。这个见证了军民鱼水深情的草鞋耙头,一定会代代相传下去。
5、伟岸的英雄树
三百余年的古樟树,仍然枝繁叶盛,它在不停地述说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1934年冬天的清晨,村外东面的枪声“砰、砰、砰……”地脆响着,红军王团长镇静地将走出忠孝堂的红军战士集合到古樟树下,自己站立在树下的土台上,矗立在寒风中,面容坚毅,目光如炬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是打不垮的红军,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为了苏维埃新中国战斗!战斗!”战士们跟王团长一道高呼,阵阵口号声在古樟树上空回响着。赶来送别的村民,也受到了鼓舞一同高喊起来。枪声越来越近了,王团长和战士们跟村民依依道别,“乡亲们,感谢你们!再见了!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一定会打败国民党反动派!”道别后的红军战士由村民唐书田带路朝九江岭方向奔去。红军告别了乡亲们,毅然地奔赴到未来的九江岭的战场上同国民党军展开了英雄不屈的战斗。
唐书田生于1885年,字太缄,他幼年聪慧,少年时就受堂兄唐太元的影响,长大后思想进步。民国初年,在唐承绪(唐生智的父亲)任零陵知县时,他就是屏湘镇县议会的议员了。他非常关心贫苦百姓,有一次他从县城回来,看到一个挑柴的人脚打出了血泡,坐到石头上走不动了,他将自己鞋子脱下来送给他,自己打起赤脚回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刘桐的领导下,任乡农协会会长及农民自卫队队长,带领贫苦农民就是从古樟树脚下出发,打土豪劣绅,开展工农革命。1927年5月,零陵发生了“宥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毒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他同样遭到追杀,每天东躲西藏,直到多年后待形势缓和才回到家乡。正因为有这段经历,他知道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革命的队伍,所以在红军遇到危难时他勇敢地给红军战士们带路。
直到天色渐黑,国民党军仍未攻破红军阵地,道县保安团团长唐季候想出个馊主意,他把黄溪洞村的老百姓全部召集在古樟树下,用一把光洋威逼利诱村民带领他们抄小道爬上九江岭顶峰,村民誓死不从,坚决保护红军部队。当时,唐季候的一个手下认出村民唐书田就是给红军带路上山的人,气愤之下,将唐书田枪杀在古樟树下。
几十年光阴荏苒,古樟树依旧郁郁苍苍,它那伟岸的英姿,前倾的身躯,仿佛一直在侧身回望着九江岭盼望着红军战士们归来!也好像为被国民党刽子手枪杀于它的脚下的唐书田鞠躬表达敬意!
6、 一座特殊的红军墓
九江村的东南边,有一条石板路,这就是湘桂古道,在湘桂古道的一个叉路口,立有一块路碑,路碑上刻着“左走道州,右去灌阳”两行大字。在路碑的右边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岭,这就是银象山,也是九江岭村的祖坟山。在祖坟山下的一座唐朝福的祖坟,非常奇特,在这个墓冢前立了两块石碑,一块是唐朝福父母的碑,另一块为无名红军战士的墓碑。将红军战士同自己家的祖坟合埋在一起,这样的合葬墓,不说在湘南一带稀见,就是在全中国也不曾多有。
据村民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当行至湘桂边界时,为保证主力部队顺利渡河,红34师被留下断后,遭遇湘桂两股强敌和民团追捕。部分被打散的红军在12月的一个深夜来到了九江岭下的黄溪洞村,村民将红军迎进忠孝堂,并安排了食宿。第二天,国民党兵与民团追来,红军战士与民团在九江岭上进行了一整天的激烈战斗。除少数几人成功突围外,大部分战士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壮烈牺牲在九江岭上。而其中有一名负伤战士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在黄溪洞村旁的河滩上,几天后,被村民唐朝福发现,便与其兄唐朝祥合计,为不被反动派发现,做了一口简易棺材,将抬到自己家的祖坟边,同其父母的墓合葬在了一起,垒成了一个大墓,在墓侧下了一个很隐蔽的石头标识,并叮嘱家人在每年的清明节时,将其一同祭扫。
十、民俗和民间艺术
黄溪洞村有敦厚淳朴的地方民俗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有着十分丰富的祭祀和娱乐习俗。正月迎春舞龙,清明节上坟插花烧纸,七月半在家祭祖。一年之中,各种全村的祭祀与娱乐活动逾10天,内容包括祭祖、祭神、舞龙、唱戏等等。黄溪洞村有许多实用的民歌,如《上梁歌》、《嫁女歌》, 有娱乐成分的《渔鼓》等小调,以及大量的农事、气候、风物、劝世谚语。
十一、佛门道教与神话
黄溪洞村周边山岭神话众多,寺庙、道观分布颇广。有九江岭,银象山、飞来石等神话,有木叶山(木叶姑娘)与青龙山(小青龙)的凄美传说,有记念银象的银象寺遗址,有怀念木叶姑娘的木叶庵和小青龙的青龙庙遗址,还有祭祀胡半仙的半仙观(仙人观)遗址。
十二、黄溪洞村末来与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重视传承红色文化,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黄溪洞村村民感到有责任和义务把红色文化传承好,美丽家园建设好。2019年6月成立了美丽村落建设小组,发倡仪书,召集村民义务筹款。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引起了党史人的重视和煤体的关注。
从2019年8月底第一篇红军血染九江岭报道发表于新湖南,引起第一轮记者和文史人的到访报道。到2020年6月被区委定为党员教育点,接着展开了第二轮文宣活动。到2020年12月份,就被区委定为党建教育基地。2021年失散红军九江岭战斗遗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九江岭又被永州市委组织部列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点。目前石岩头镇政府已将九江岭村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报请区委区政府并获批准立项。
九江岭百姓相信在零陵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在石岩头镇政府的努力下,九江岭红色美丽乡村一定会建成。
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将带动周边几万村民发展红色旅游,推广特色农副产品,让百姓富起来,实现乡村振兴。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

微信加入黄溪洞村


更多黄溪洞村信息 扫码关注

本月标语

黄溪洞村图片

如何找到黄溪洞村?

1、搜“亿个村”。
2、依次点击: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黄溪洞村。

黄溪洞村网站使用说明

1、“写简介”可以修改简介;“发图”可以发布与本地相关的图片;“留言”可以给本地留言;“发消息”可发布与本地相关的消息。
2、为了提高寻亲成功率,寻亲最好先关注公众号后点进村,发布一张手持带有寻亲信息(先将信息用粗笔写到纸上)的图片
注意事项:发布内容请不要重复发送;涉及个人隐私请用李某张某等代替,请勿侮辱他人;寻人问事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联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