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

蒲场村

用户

兴化市张郭镇蒲场村

简介:

蒲场村地处兴化东南角,距兴化45公里,距戴南9公里,距唐刘1.5公里,距张郭10公里,蚌蜒河北于荻垛镇接壤。蒲场,又名蒲塘里,又称蒲塘口子。蒲场口子在当时方圆百里,远近闻名,是往江南的唯一通道,蒲场当时也繁荣之极。蚌蜒河,是蒲场的母亲河,东西走向,孕育了一代代蒲场人。
蒲场的老祖是姜姓,据说汉代就有人居住,有人说唐宋时期,有人说是明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移过来,特殊时期,姜氏宗谱,姜氏家谱都被烧毁,无法求证,这也成了蒲场姜姓一大遗憾!后来夏姓迁来,成了蒲场两大姓氏。
蒲场过去有前庙和后庙,非常繁荣,也是蒲场的鼎盛时期,四乡八邻,都来朝拜,每年的三月初八庙会,更是人声鼎沸,赶集的,舞龙的,踩高跷,挑花担,舞狮子,唱戏的......好不热闹!可惜文化大革命时庙被拆了,从那时起就没庙会了,老蒲场都很怀念!,-
蒲场的蚌蜒河,还有个美丽传说,远古时代,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一位千年蚌精决心为民开一条河,直通东海,就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河蚌从兴化的 源头向东海爬行,不知爬了多久,累了就休息一下,一倒下来,就形成一条五六百米宽的河,就是过去的 蒲塘口子,,第二天天亮了,才发现方向错了,赶紧折了个弯,向东海爬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蚌精,就取名叫蚌蜒河。
蒲场自古民风淳朴。北宋年间,梁山英雄孙二娘路过蒲场,口渴了,在井边喝水,不小心把刀掉到井里,也没捞上来。说来也奇,-从那以后,蒲场的人喝了那井水,个个力大无穷,方圆百里,名声大噪,后来官府知道了,怕老百姓造反,就把井填了。现在旧址还在。
蒲场的中间有一条河,叫龙潭河,村民习惯叫龙岔港,传说是天上的一条五爪金龙掉在这里,化成了一条河,龙头在河西,龙下巴在河东,中间有个龙球,四面环水,龙眼就是河西河东的两口井,龙尾蜿蜒至杨家和唐刘的交汇处,五条龙爪岔河栩栩如生。明朝时期,军师刘伯温经过蒲场,他会看风水,怕蒲场将来会出皇帝,就在龙脖子处建了一个铁索桥镇住,把龙球挑了个大坝连在河西,不让龙球转,还买来草鞋,香灰,大锹,在蚌蜒河南岸几百把大锹齐齐挖下,地上就变的鲜红鲜红,是龙血,他挖断了龙脉。蒲场也因其而扬名。
解放战争时代,新四军北撤途中,受到还乡团的袭击,一场激烈的战争之后,年轻的政治指导员孙剑心-和两位警卫员断后,掩护部队后撤,不幸负伤,撤至蒲场村蚌蜒河边时,天色已晚,还乡团不敢追击,就派人守着,孙剑心就叫两个警卫员游过河去,自己身负重伤,在棉花田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被还乡团抓住,英雄就义,时年22岁。蒲场人为了纪念烈士,就偷偷在蚌蜒河边把烈士埋了。后来解放了,就迁到蒲场烈士陵园。松柏长青,烈士长眠,烈士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蒲场一代代人。后来的唐刘乡为纪念孙剑心,曾改名剑心乡。
蒲场,古属海陵县(古泰州)西溪镇(今东台)时堰,后属戴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挑蚌蜒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划为东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兴化,东台共同疏浚蚌蜒河,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筑蚌蜒河南堤,挡海水南下,民国32年4月,划归海安,民国33年划归兴东县,民国34年8月,兴东县圩南区划分为溱北区,蒲场区,1949年划归兴化。唐刘1956年设乡,蒲场属唐刘,唐刘乡1958年改公社,1979年重设乡,1996年建镇,2000年唐刘镇划归张郭镇。蒲场是农业大村,有耕地2150亩,大小麦1900亩,水稻1580亩,棉花400亩,男女劳力各688人,人口1600多人,是江苏的小康村。
2019年9月张郭镇村庄合并,蒲场村,唐刘村,杨家村三村合并成新的唐刘村,村部驻唐刘。2021年4月21日,戴南,张郭,茅山三镇,成立新的戴南镇镇政府驻戴南。至此蒲场村归属戴南镇管辖,属唐刘村行政村序列。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

微信加入蒲场村


更多蒲场村信息 扫码关注

本月标语

蒲场村图片

如何找到蒲场村?

1、搜“亿个村”。
2、依次点击: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张郭镇>蒲场村。

蒲场村网站使用说明

1、“写简介”可以修改简介;“发图”可以发布与本地相关的图片;“留言”可以给本地留言;“发消息”可发布与本地相关的消息。
2、为了提高寻亲成功率,寻亲最好先关注公众号后点进村,发布一张手持带有寻亲信息(先将信息用粗笔写到纸上)的图片
注意事项:发布内容请不要重复发送;涉及个人隐私请用李某张某等代替,请勿侮辱他人;寻人问事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联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