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自然条件
懂朋村位于洞塘乡中部,地处东经107°55′~108°08′,北纬25°11′~25°20之间东与立化镇尧民村相接,南与板寨、尧所两相邻,西与永康乡尧古村毗邻,北与木朝村相连,出境道路方面,南出三岔河至荔大公路9公里,西经永康至荔波县城30公里,北经梅原至茂兰镇14公里。
1、地形地貌
懂朋村境地形受地质构造控制较明显,向界城谷、背斜成山,形成山地与谷地由西向东相间排列,主要山脉和水系沿地质构造走向发育,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气候条件
全村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地理纬度低,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具有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表现为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尚足、雨热同季,灾害性天气少。
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常年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高气温38摄氏度,最低气温-7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350毫米左右,适宜植被生长。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49.65平方公里,可开发的荒山、荒坡、荒地面积9200亩,已开发3600余亩。可耕地面积1820亩,现使用耕地面积1720亩,其中:田981亩,土739亩。
2、生物资源
全村生物资源丰富,主要林果产品有酸梅、五倍、泡竹、楠竹、山木、杜仲、九阡李、栽秧李、板栗等,酸梅果是懂朋村一大产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大蒜、生姜、糖蔗等作物为主。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有536户1842人,农业人口173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有劳动力127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2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懂朋村农业总产值35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1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0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560吨,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经济作物以糖蔗、青梅果为主,年产量共计300吨,年产值3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500头,出栏200头,生猪存栏530头,出栏50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2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村内油路里程12公里,通组公路3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个,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水利方面,全村1752人未能饮用安全水,尚有300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20口,蓄水700立方。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20%左右。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本村目前有初中1所,完小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医疗卫生方面,村卫生室1个,从业医师1人,城镇医保率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本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
第三节不富裕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不富裕现状
至2010年底懂朋村有总户数536户,其中社会保障户206户,不富裕户222户,低收入户357户。总人口1752人,其中社会保障人口542人,不富裕人口569人,低收入人口1160人。农户收入80%以上来自种植业,收入结构单一,增收后劲不足。
二、不富裕原因分析
1、资源匮乏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04亩,且大部分为26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自茂兰喀斯特森林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直至被列入世界遗产,懂朋村林业资源仅有500亩左右炮竹林和白竹林可开发利用。 传统的“水稻、玉米+养猪”模式是全乡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仅有100多亩糖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不富裕加深,返贫突出。
2、区域位置约束,发展环境不优。懂朋村地处荔波喀什特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乡村公路路况差,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不富裕状况难以摆脱。
3、观念陈旧,科技水平低。在家种田的农民,大部分是小学文化以下,素质差,不懂科学,没有技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干什么,对发展产业、规模养殖担惊受怕,因循守旧思想严重。
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懂朋村是茂兰片旅游景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洞塘乡在2005年举办第一届梅花节以来,懂朋村的的景点得到了逐步的开发。懂朋村野生古梅主要集中在白岩方向,且开发条件较好,因此发展旅游业具备可行性,通过发展旅游,以以点带面的模式辐射本村其他产业的相继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四化一强”战略和“两基”攻坚战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沼气化、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好。首先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不富裕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其次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其战略重点就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三是市、县两级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分别作出了北部扶贫攻坚的决定和《关于切实加强扶贫攻坚工作的决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将为碧峰乡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不利因素
1、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信息闭塞,境内山多田少,且多系陡坡高山,田多系贫瘠的干旱田、冷浸田。
2、产业结构还不优。“水稻、玉米+养猪”的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示范户带动。
3、人口文化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发展潜力
懂朋村是传统的农业乡,全村共有耕地1830亩,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但发展山地农业优势较明显。
1、生态条件优越,境内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竹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且洞子较多,是发展牛羊以及生态猪等养殖的理想区域。
3、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懂朋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种桑养蚕、种糖蔗已初具规模,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1、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2、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以种植中药材、养殖生态猪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对以生态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懂朋村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以解决不富裕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
4、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本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确保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不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上级级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5、继续实行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不富裕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解决好搬迁户耕地、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