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铺头村初建何时,已无稽考。现存最早的记录是晋城市泽州县青莲寺的存碑《青莲寺硖石山福岩院重修佛殿记》,勒石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内有“施主,铺头社李惠通”,由此可知,铺头村是一个立村至少8八百多年的古村落。
至于哪个家族最先来到铺头,也不得而知。从现存古碑及房椠、家族人口等看,在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冯氏家族已在村;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李氏家族(南头李姓)已在村;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吕氏家族已在村,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牛氏家族、韩氏家族、晋氏家族已在村;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常氏家族已在村;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温氏家族、郭氏家族、田氏家族、崔氏家族已在村。其他李姓(西头、四疙台、当街、券地)、冯姓(券地)、沈姓、赵姓至少在民国初年至共和国建立前已来到本村。
根据乾隆四十七年(1872年)版《凤台县志》对乡里名称的记载,当时凤台县(原晋城县)划分4乡(莒山乡、移风乡、五门乡、建兴乡)、20都、171里(后改为150里),铺头属移风乡青莲都铺头里管辖。
根据光绪八年(1882年)版《凤台县续志》记载,全县划分为10坊、7厢、4乡,共辖130里、1034庄,取消了都的建制。当时,铺头属东乡铺头里管辖,铺头里还管辖西南蜀、下辛安、上辛安、南桑坪、杨家山、横岭、西街头、谷堆、祁匠、寨上、后窑、十家街、赵圈、射门。
根据1999年版《晋城县志》记载,民国7年(1918年),晋城县开始实施区村制度,全县划分为5个区、154个行政村、1171个自然村,行政村的建制与清朝的里相近。铺头村隶属第二区铺头行政村,第二区的区公所设在柳树口(今泽州县柳口镇)。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9年(1940年)初,共产党、八路军在晋城地区组建晋沁、晋北、晋东三县,铺头隶属晋东县第三区管辖,晋东县抗日政府先后驻柳树口、东沟等地,第三区区公所驻原铺头乡寨则村。
从民国34年到民国37年(1945-1948年),晋城县辖9个区、221个行政村,铺头属第五区管辖,区公所驻金村。
1958年至1962年,铺头属全县11个人民公社中的金村红星人民公社管辖。
1962年至1984年,铺头属全县30个人民公社中的铺头公社管辖,铺头公社下辖20个生产大队,包括铺头、红岭、东旺、辛安、李家鄢、北桑坪、南桑坪、西蜀、下胡、长畛洼、大庄、小庄、坂头、郭壁、南掌、寺南庄、石家街、寨则、杆棚底、田庄。
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全县设1个办事处、8个乡镇、21个乡,铺头属铺头乡管辖,铺头乡的管辖范围和铺头人民公社相同。
1985年晋城建市,铺头属晋城郊区铺头乡管辖。
1996年,晋城郊区改为泽州县,铺头属泽州县铺头乡管辖。
2000年,泽州县撤乡并镇,铺头乡、金村乡、水东乡合并为金村镇(镇政府驻地在金村村),铺头属金村镇管辖。
据99版《晋城县志》载,1984年时,铺头村有200户人家,836口人,1583亩耕地,人口数居原铺头乡第二位(第一是大庄村917人)。
铺头村是一个狭长的村落,站在南桑坪向东看,铺头夹在南北两山之间。东与东旺村相连,南与红岭村相望,北与下辛安、范谷堆毗邻,西与南桑坪的南谷堆搭界。
旧时,村里有一条南北主街、一条东西主街,成丁字形结构。南北主街,店铺林立,是晋城东南的骡马古道之一,经铺头、杆棚底、寨上、贺洼、石青、南背等,可进入河南地界。
东西向的街道有四条,经郭家院、李家院西的青石坡、阁谷洞、井道,可到铺头村的古庙(庙名待考,现名祖师庙),这是最南的街道。中间东西主街道,经牛家院大坡、券地常家院、当街、三角儿,可到村西头。在南北街道的北口,经跃进门、北店、沈院、底下院、四疙台、新院,可到村西。在村北,还有一条俗称后道的东西街,经庙谷堆场、娥后(音译)地、屋头起出村。
冯氏家族主要占据村西(俗称西头)、娥后(音译)地。南头李家主要占据村东南。在村中间的地带,从三角到券地,有李姓、田姓、沈姓、常姓、牛姓等。这些家族来村较晚,却占据村的中间地带,是有原因的。村西土地肥沃,被先来的冯氏占据,村东南被随后而来的李家开发。村中间原是乱石林立,荆棘丛生,后来的家族常氏、牛氏在此披襟斩棘、褴褛筚路,赢得生存根基。吕氏、崔氏、郭氏等家族在村南的地方也是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渐渐生息繁衍开来。
铺头据传原名为“西庄”,和东边的“东庄”(后改名东旺)相对而言,可不知为何改称“铺头”,而这个名字已用了八百多年,也许与村北的招贤管(原名新安管)有关,这个管建于唐朝,铺头可能是头社,祭祀时是第一家,当然这是猜测。
企事业单位:铺头农村信用合作社,铺头春蕾铸管有限责任公司,郊区粮食局铺头粮油管理站,铺头供销合作社
简介不准确?点击补充